张朝标、张家宁、王风雷:《国魂铸中华》,团结出版社,2019年
我的祖父张汇滔将军(1882—1920)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他曾先后担任淮上军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参军长、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等要职。
祖父殉国后,中山先生题写挽额“孟介千古 国魂不死 孙文敬挽”。
01战斗人生
祖父张汇滔,字孟介,1882年生于安徽省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1899年,祖父16岁便以“习文不如学剑”为誓,投笔从戎,入伍安庆武备学堂。在安庆,祖父接触了热血青年陈独秀、柏文蔚等人。后因倡言反清复汉,遭官府通缉。1905年,祖父东渡扶桑,在东京警监学校学习警政,结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廖仲恺等民主革命先驱,同年加入同盟会,任江淮分会副会长。
1906年,张汇滔奉中国同盟会总部及孙中山先生密令,潜回国内,策动江淮地区的反清革命运动,途经南京参与谋杀两江总督端方,失利,返回寿州后,成立中国同盟会安徽分会“信义会”。1907年参与秋瑾、徐锡麟谋划皖浙起义。1908年,又与熊成基等辛亥先驱组织策划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
辛亥革命时期,张汇滔在安徽首举义旗,1911年4月他代表皖省率江皖“选锋”先期赶到香港同盟会总部集结,直接参与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又率领淮上起义军于1911年11月4日发动寿州首义。随后,张汇滔任淮上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同年12月担任淮上军总司令,率部征战沙场,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23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1911年12月2日,清政府江南提督张勋由南京逃经蚌埠,张汇滔电令淮上军在蚌埠布防拦截,血战于蚌埠小南山,震惊江淮大地,史称“小南山战役”。
此后,张汇滔一直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与清王朝和袁世凯进行斗争。1912年2月,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兼同盟会安徽分会会长。1913年7月,跟随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任讨袁皖军前敌总司令兼第一支队长。1913年10月,张汇滔在日本东京首批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被委任为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中华革命军江北皖北司令长官。1914年8月,祖父奉中山之命组织南通起义。1915年他又协助沪军都督陈其美刺杀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1916年,8月21日,张汇滔当选为旅沪皖民公会理事长。同年,与田桐、章太炎组织了汉口起义和上海制造局起义。
1916年,孙中山先生给张汇滔的“关于安插党人意见书”的批示(藏台北国史馆)
1917年,张汇滔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参军,受命经营海上军事。1918年2月,他代表中华民国军政府赴北京与北洋政府谈判。1919年,参与中华革命党改组,创建中国国民党,并按孙中山指示,负责沿江七省党务。
张汇滔致中山先生函
02“国魂不死”
1913年3月20日,当时的中华民国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祖父随孙中山先生一起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之后,祖父在广州军政府任职并受命与北洋政府谈判。接着参与改组中华革命党,创建中国国民党,并发动大小起义10余次,屡仆屡起,也成为北洋政府的眼中盯,肉中刺。北洋政府安徽督军倪嗣冲悬赏4万大洋派遣刺客暗杀祖父。
1920年1月29日,祖父被暗杀于上海淮海中路国恩寺附近,身中四弹,穴胸洞腹,殉国之状,极其惨烈。中山先生闻知后,当即派人送祖父进广慈医院觅良医抢救。
1月31日上午9时,年仅38岁的张汇滔留下“孟介死不足惜,所憾是不能随先生成就大业矣……”的遗言,阖目而逝。
弥留之际,孙中山在侧,亲视其创,执手泪别,泣不可抑,他挥毫在白绢上题写了挽额:“孟介同志千古 国魂不死 孙文敬挽”悬挂于灵前。并嘱廖仲恺等国民党高官:“张汇滔烈士丧葬援宋教仁、陈其美例优治。”
张汇滔遇刺身亡,是当时民国“上海滩三大血案”之一。祖父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忠贞不渝地献给了民主共和事业。当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如此评价张汇滔的革命一生:“从事革命十余年,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其谋党之忠,临事之勇,死难之烈,堪与钝初(宋教仁)英士(陈其美)二公先后生辉。”
1920年5月24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均刊登《公祭张孟介志略》:
“张孟介为辛亥起义革命之钜子,其于淮上建功尤夥。今春一月在沪突被匪陡暗杀而逝,一般爱国人士,均深恸惜,已志各报。昨日,由其家属在天津路本报堂行受吊礼,一时各界往吊者约三百余人。南北爱国钜子,大多莅席。中以孙中山为尤亲恳,立于灵前,亲书“国魂不死”四字。其次挽词及联文等类,约二百余轴。且有日本旧友大谷氏等数人,亲临吊唁,哭之甚哀。”
在二百多轴挽联中,由章太炎唱挽由田梓琴(桐)手书的挽联很是醒目,挽联曰:
孟介司令千古
钝初之死可无伤,克强之死可无恨,英士之死可无惨,闻道斯得道,求仁斯得仁,肝胆有书生。凭孤郡,抗顽胡,大器推尊颜太守。
金陵共事见厥智,淮上共事见厥勇,汉臬共事见厥仁,惟我能识君,亦君能识我,男儿尚意气。观数奇,知骨梗,穷途痛哭李将军。
此联以著名党人宋教仁(字钝初)、陈其美(字英士)、黄兴(字克强)作比,用颜太守、李将军(李广)为喻。暗寓张汇滔为民主共和的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功勋。以“金陵、淮上、汉臬”等三处概括张汇滔征战南北的传奇经历,用“见厥智、见厥勇、见厥仁”并列来赞颂张汇滔的人格品行;用“可无伤、可无恨、可无惨”来排比,表示对张汇滔英年早逝的痛惜与哀悼。
1933年一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居正“关于公葬张汇滔”的提案
1934年,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以国葬规格葬祖父张汇滔将军于安徽首府安庆北门外南庄岭之阳,占地约一平方公里。
1937年,祖父张汇滔的母亲何氏去逝。于右任、陈立夫、宋子文、孙科等亲临安徽寿州为之举行悼唁仪式。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为祖父的母亲何氏敬挽悼词“母仪天下”。
原安庆张汇滔陵墓墓室顶端活动盖
原安庆张汇滔陵墓墓室石门
03追寻汇滔足迹
1920年祖父遇刺身亡时,我的父亲张镜亮(字应淮)年方9岁。他成人后,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保送至南京国立大学文科学习。毕业后,曾一度在报馆任编辑。我的二叔张仲掖和许崇智将军曾在一起共事,由他们作主,父亲张镜亮于1929年娶许崇智的侄女许惟英女士为妻。1950年起,父亲携家迁居蚌埠任教。
“文革”灾难给我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当时,父亲张镜亮在学校被批斗;我被列入“黑五类”,因受社会歧视而辍学;而祖父张汇滔在安庆的陵墓被砸而毁于一旦……
1978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此时我已对历史与现实也有所深思。为了还祖父的本来面目,证实他确是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是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我开始苦苦追寻祖父的革命足迹,我要还祖父张汇滔一个公道!这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困难再多,压力再大,也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当时,我的家庭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谋生,我曾摆过地摊,卖过菜刀、洋糖发糕,编过草席,拾过破烂,也曾走街串户要过饭。
我走遍大江南北,寻觅祖父革命的点滴线索,寻访还有历史记忆的老人,先后到过北京中国档案馆、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档案馆;安庆市档案局、图书馆;湖北档案馆、图书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图书馆;广东档案馆、中山图书馆;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安徽寿县县志办等单位查阅民国时期的书刊及珍贵的档案资料。50年如一日,耗资数百万元。
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前名誉会长陈立夫题字
台湾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得知后,甚为感动,挥毫书赠“至诚动人”“天道惟公”条幅两帧。他同时为张汇滔研究会题写会名,以表达他和台湾同胞对恢复张汇滔将军的本来面目和对张汇滔研究的关注与支持。
在数十年查证的基础上,我会同作家邵体平先生,花了10多年时间,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不断充实史料。1920年孙中山先生为祖父亲笔题写的墨宝“国魂不死”、1916年孙中山对祖父关于安插党人《意见书》的手批墨宝以及1911年祖父领导的淮上国民革命军在安徽寿州发行的钱币等均是在此期间发现的。
在我的全力支持下,邵体平先生撰写出版《张汇滔烈士传》、《国魂不死》、《淮上军》和《张汇滔年谱》等多部文学专著。之后,资深学者张朝标、王凤雷和我又先后编著出版《张汇滔足迹》和张汇滔会纪念文集《国魂铸中华》等长篇专著。作品生动再现了1905—1920年间,张汇滔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深厚的革命友谊及历史功勋,以丰富的史实,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04愿继承遗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对革命烈士的后代生活上关心,政治上信任。我先后担任安徽省政协第10、11、12届委员、安徽省蚌埠市政协第8、9、10、11、12、13届委员、常委和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我曾反复思考,作为辛亥先驱的后裔,我应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研究祖父张汇滔,大力弘扬汇滔精神,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尽绵薄之力。
多年来,我做了如下一些事:
一,建言中央,申明真相,促成复建张汇滔墓园。
几十年来,我带上关于祖父的调查材料,无数次地进省城,赴北京,一次又一次地上书申述,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建议,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作出批示。
2006年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和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战秋萍等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呈送《关于尽快恢复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烈士张汇滔墓园的提案》,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办案字[2006]15号文件,就提案作出正式答复:决定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复建张汇滔墓园并要求安庆市人民政府认真落实。
随后,安庆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张汇滔墓园选址在该市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公园,于2013年竣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为祖父陵园题词:“张汇滔陵园”、“张汇滔故居纪念馆”。
安徽省安庆“国魂不死”纪念碑
二,发起成立张汇滔研究会,为大力开展民间统战工作,搭建平台。
在时任中共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李景江,蚌埠市政协副主席、中共蚌埠市委统战部部长徐本开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下,1999年9月18日,蚌埠市成立了张汇滔研究会。
张汇滔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是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战秋萍。名誉会长为时任安徽省蚌埠市政协副主席徐本开。顾问为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公安部原副部长王仲方、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秦德文。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安徽省蚌埠市委办公室原主任,时任蚌埠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朝标。我作为张汇滔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与同仁们团结合作,积极主动与台湾中国国民党人士联系,积极开展对台工作。我与原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书信往来,深交朋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取得共识。信函中他们明确表示:“愿与张汇滔研究会加强联系,促进两岸繁荣进步,效力国家统一大业”。
与此同时,我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立委蒋孝严,台北市长郝龙斌,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叶万安,美籍华人、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主席韦玉华,世界和平统一总会、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卢博文,河南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副主任杨祥麟,孙中山孙女孙穗芳以及台湾“国父纪念馆”、台北“东吴大学”负责人取得联系。他们先后为祖父张汇滔和张汇滔研究会题词,赞颂张汇滔,弘扬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叶万安先生曾在题词中写道:“张汇滔研究会研究中山先生思想成果丰硕,对政府施政极有参考价值,有利国家整体建设。”
张汇滔研究会成立20多年来,我投入资金数百万元,无怨无悔。
三,创办国家图书馆典藏期刊《张汇滔研究》杂志,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秦德文、战秋萍,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和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苹等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我个人出资,与同仁们共同努力创办了《张汇滔研究》杂志。
第一任社长兼总编由熟悉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共两党历史的资深学者、副研究员张朝标先生担任。数十年来,我们向海内外赠阅杂志十万人次,其中包括台湾中国国民党上层人士连战、宋楚瑜、郁慕明、马英九、萧万长、蒋孝严等,争取为两岸文化交流,宣传对台政策尽一份力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在会见张汇滔研究会负责人时说:“你们办的杂志非常有特色,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很有影响。”
国台办主任,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称赞道,“你们办的杂志《张汇滔研究》每期我都见到了,很好,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图书馆则将《张汇滔研究》在国家图书总库永久收藏。全国安徽省政协主席杨多良说:“《张汇滔研究》杂志办得很好,你们要克服困难,继续办好,为两岸搭桥。”国家图书馆则将《张汇滔研究》在国家图书总库永久收藏。
2014年,辛亥革命网与《张汇滔研究》杂志社网刊联手,辛亥革命网安徽站工作委员会成立。
四,建议在安徽蚌埠重建淮上军纪念碑、淮上军纪念碑廊。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清江南提督张勋怆惶弃城,乘火车北逃,回京复命。淮上军总司令祖父张汇滔及时组织力量,在蚌埠小南山部防,成功阻截张勋北窜,此役震惊江淮大地,史称“蚌埠小南山战役”。此役中,淮上军牺牲达88人之多,堪称安徽辛亥革命的壮举。为纪念壮烈牺牲的淮上军将士,孙中山先生曾签发命令,特在蚌埠小南山建造纪念碑一座,但此碑不久便被反动军阀所毁。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兴建“淮上军纪念碑”
2001年,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采纳并认真落实我和其他委员在市政协的提案,于在小南山重建了淮上军纪念碑。2004年,座落在淮上军纪念碑之上的张汇滔半身雕像落成。2007年12月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又在小南山兴建了“淮上军纪念碑廊”。国家领导人何鲁丽、周铁农、赵朴初和台湾名人陈立夫、林洋港、郁慕明、蒋孝严、叶万安以及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主席韦玉华等题词均首批入廊。遭损的淮上军纪念碑重新矗立在蚌埠小南山之上。2013年,这里被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确定为中共蚌埠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爱国主义现场教学示范基地。
五,促成祖父铜像在河南濮阳落成。多年来,经过我和张汇滔研究会的共同努力,祖父张汇滔的历史功绩逐步被世界张姓华人所认同。为了纪念这位唯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国魂不死”的民族英雄张汇滔,世界张姓研究总会一致通过,并于2018年4月,祖父张汇滔的全身铜像落成于河南濮阳世界张氏大宗祠。该宗祠坐落在河南濮阳挥公园,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祖父铜像的落成,对缅怀张汇滔的历史功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激励后人为祖国统一繁荣,振兴中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促成《国魂不死》电视剧申报成功。在各级党委、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和张汇滔研究会的同仁们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扎实工作,歌颂祖父张汇滔历史功绩的40集《国魂不死》电视剧,和重大革命历史电影《张汇滔》终于在2017年2月和2019年4月申报成功,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公示,同意开拍。《国魂不死》电视剧和《张汇滔》电影是根据邵体平先生著《国魂不死》电视剧、张朝标先生和我著的《张汇滔足迹》等作品改编而成的。该剧以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先驱张汇滔为故事原型,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民主革命为依托,集中再现在那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张汇滔和他的战友们是如何用鲜血谱写着一幕又一幕《国魂不死》的感人故事。
七,促成张汇滔纪念馆落座蚌埠市档案馆。
在蚌埠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中共蚌埠市委采纳我的建议,决定将祖父张汇滔纪念馆安排在具有现代化设施的蚌埠市档案馆。这对于长期妥善保存祖父张汇滔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市档案馆愉快接受了任务,并表示,决心按照中共蚌埠市委要求,将“馆中馆”作为蚌埠特色,高标准、高质量抓紧抓好。他们从实际出发,为张汇滔纪念馆提供足够的展厅和相关设施。
纪念馆由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题写匾额。该馆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基本展(历史功绩);二是实物展;三是名人字画;四是张汇滔纪念视频。
为了世世代代传承祖父张汇滔及先烈们的遗志,我决定将有关张汇滔的历史文物及名人字画等捐献国家,也先后帮助部分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在尹若康先生帮助下,我出资由国家邮政总局印制《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暨张汇滔将军殉国85周年》的纪念邮册两套并向海内外发行,希望张汇滔的爱国精神在世界华人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我积极帮助、配合制片单位筹集资金,与政府对接,加快进度,拍摄、拍好《国魂不死》40集电视连续剧和《张汇滔》电影。
我的祖父张汇滔临终曾留下遗言:“孟介死不足惜,所憾是不能随先生(中山)成就大业矣……”。可见祖父张汇滔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忠诚,他遵照中山先生关于“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宗旨,一生爱国、爱民、救国、救民,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若没有孙中山先生和他的亲密战友张汇滔等辛亥革命志士的献身与牺牲,就不会有繁荣、昌盛的现代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希望通过我和社会各界同仁们的不懈努力,让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祖父张汇滔,认识他的伟大人格与生命特质;我也深深祈祷,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世界华人能携起手来,继承辛亥先烈们的遗志,为民族复兴与和平统一事业共同努力。
作者张家宁为张汇滔将军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