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蚌埠第三实验小学红领巾“小喇叭”讲解员赵武思涵;
欢迎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到我心目中的“圣地”——淮上军纪念碑。
纪念碑背靠山峦,坐北向南,碑的上方是一座人物雕像。昂首瞻仰,只见他西装领带,威风凛凛,头发后梳,额头高昂,嘴角紧抿,神情严峻。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将军;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民主革命先驱;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1年8月,武昌起义爆发,八千淮上健儿,揭竿而起,组成淮上革命军。在总司令张汇滔的指挥下,淮上革命军于1911年11月4日光复寿州。此后,张将军率部东征西讨,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二十三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在江淮大地结束了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蚌埠小南山战役”。1911年12月2日,在蚌埠小南山,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激战,张将军击败张勋辫子军,歼敌数百人,淮上军廖璞纯等88名指战员,壮烈殉国,血染蚌山,震惊江淮大地,写下了辛亥革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淮上军将士,孙中山先生当时就签发命令,在蚌埠小南山建造纪念碑一座,但不久便被反动军阀毁坏。此碑于2001年10月在小南山得以重建,后又修建了张汇滔将军半身像,供后人瞻仰。
近年来,张汇滔将军的孙子——张家宁爷爷曾三次向市档案馆捐赠张汇滔将军纪念性题词、绘画、实物等大量珍贵的史料。张爷爷说,许多他精心保管的遗存历史资料,汇集了自己大半辈子心血,把它们捐赠出来,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留下一点印记,更希望后人能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加倍珍惜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习爷爷在河南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说道:“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再次驻足于纪念碑前,张汇滔将军忧国忧民之神态令人过目难忘,孙中山先生为其题挽“国魂不死”醒目壮观,气势非凡。张汇滔将军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大江南北的过人胆识,立志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宏伟气魄,不顾生命安危甘洒热血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不仅让我铭记心间,更让我下定决心做好“红色故事”的讲解员、宣传员、号召员。我要号召所有的少先队员们: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