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作家协会、张汇滔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作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会,蚌埠小南山淮上军纪念碑前隆重举行。启动江淮国魂采风仪式,集体祭扫淮上军纪念碑暨张汇滔将军塑像,以此寄托敬仰之情。
从淮河之滨到长江之畔,作家们沿着张汇滔将军的足迹,感受了心灵的震撼。
参加祭扫活动的有:蚌埠市作家协会主席钞金萍、蚌埠市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席建华、吴洽兵、胡永武、管义凤、郭艳华;蚌埠市作家协会小说专委会主任邵体平;副主任朱玉房、杨树萍、贡家新、尹若康;蚌埠市作家协会诗歌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张兵;蚌埠市作家协会少儿文学专委会主任何洪苗;《张汇滔研究》杂志社主编副主编王风雷、摄影师高国防;张汇滔将军的亲属张家宁全家。
向张汇滔将军等淮上军烈士敬献花篮的有:蚌埠市作家协会、张汇滔研究会以及张汇滔将军的亲属张家宁全家。
蚌埠市作家协会主席钞金萍讲话。
参加活动的蚌埠作家首先向张汇滔将军等淮上军烈士默哀三分钟,然后向张汇滔将军等淮上军烈士三鞠躬。参观“淮上军碑廊”。
张汇滔、淮上军与安徽蚌埠
安徽蚌埠,南山之麓,曾浸染了淮上军烈士的鲜血。故地凭吊,作家们的思绪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多事之秋。
淮上军组建与进驻蚌埠
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安徽寿县人,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追随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先后担任中国同盟会安徽分会会长、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中华革命军江北皖北司令长官、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参军长,负责沿江七省党务等要职。清廷腐败,列强入侵,致使民不聊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寿州籍同盟会江淮分会长张汇滔率八千淮上健儿揭竿而起,1911年11月4日光复寿州,组成淮上革命军,后发展壮大为一支数万之众的农民起义军。
淮上军组建后,在张汇滔的率领下,大军驰骋皖淮,先后光复凤阳、蚌埠、怀远等23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为辛亥革命立下不朽功勋。1911年11月19日,淮上军光复蚌埠。驻蚌埠小南山东北侧今蚌山小学处。
淮上军与蚌埠小南山战役
淮上军驻扎蚌埠之后的第一场战斗便是“小南山战役”,又称淮上军阻击张勋之役。这场战斗发生于西至安徽蚌埠的小南山,东到临淮关、凤阳一带,组织这场战役的是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1911年12月2日,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清江南提督张勋惶惶然弃城由浦口乘车北逃。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得知这一情报,即命令淮上军于蚌埠阻击,淮上军副总司令袁家声、军统廖海粟领军两个营一个连率部阻截,在蚌埠小南山架炮布防,严阵以待,并派兵扼守淮河铁路桥北端。午夜,张勋军车至火车站,即遭阻击。张勋令清军下车,分两路,一路向北佯夺铁路桥,一路向南偷袭蚌山淮上军,双方激战六七个小时。淮上军以重大的牺牲,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消灭了大量清军,守住了阵地。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不敢恋战,第二天清晨,张勋便率残部抢占淮河大铁桥,乘火车逃至固镇。此役,淮上军第八营营长廖璞纯及其官兵共88人阵亡。
小南山战役与淮上军纪念碑
1911年12月2日,淮上军在蚌埠小南山之役,堪称安徽辛亥革命的壮举,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立下不朽功勋。小南山阻击战之后的第28天,便迎来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了纪念牺牲的淮上军将士,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签发命令,特在蚌埠小南山建造“淮上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于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时竣工,当时,小南山黑纱一片,安徽都督柏文蔚、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前来参加致祭仪式,由柏文蔚主祭。不幸的是此碑1913年8月被张勋、倪嗣冲部所毁。1929年,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将军驻蚌,为缅怀淮上健儿业绩,在率部辟建中山公园(后改为小南山公园)时,曾立“淮上军烈士纪念碑”一方,然碑石两次被毁。200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蚌埠市政协倡议恢复纪念碑,蚌埠市政府拨款重建。由蚌埠市建委承办。2001年8月18日纪念碑落成。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秦德文,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主委战秋萍为纪念碑揭碑。
淮上军纪念碑雄伟壮观,背靠南山,面向开阔绿荫地带,古树环碑,庄严肃穆。碑高四米,碑的正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李景上将题写碑名;东侧面,是前任国家公安部副部长王仲方题词“淮上军精神万岁”;西侧面,是烈士英名;北面,记述当年小南山战役经过。
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雕像
辛亥革命九十三周年前夕,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的历史功绩,其半身雕像落成,并座落在淮上军纪念碑之上。2004年10月8日,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委统战部部长秦德文,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花建慧为张汇滔雕像揭幕。张汇滔半身雕像选用石质细腻的山东青石石材,由安徽灵璧石雕工艺厂依照张汇滔遗像精心雕刻而成。雕像背靠山峦,座北向南,高88厘米,宽110厘米,厚60厘米。雕像头部高38厘米,寓含张将军38岁的革命生涯。雕像下方正中刻有:辛亥首义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1882──1920)字样。雕像安放于淮上军纪念碑顶端,在蓝天白云、青山翠柏的衬映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剪去长辫的张汇滔西装领带,威风凛凛,头发后梳,额头高昂。嘴角紧抿,炯目圆睁,神情严峻,其忧国忧民之神态令人过目难忘,展示出张将军叱咤风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大江南北的过人胆识,立志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宏伟气魂。雕像神采飞扬,目视前方,面部细腻传神,真实再现了这位民主共和先驱、中国国民党早期的武装起义领导人的“国魂”风采,体现出张汇滔将军甘洒热血报效国家的必胜信念,履险如常视死如归的超凡气质和英雄气概。
张汇滔遇难与“国魂不死”
淮上军纪念碑西侧的南山之麓,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为张汇滔题写的挽额手迹“国魂不死”,醒目壮观,气势非凡,每字五十厘米见方,为秀丽的小南山增添了一抹亮色。此情此景,与张汇滔半身雕像相得益彰,和谐美观,形成一组令人景仰的人文景观。淮上军总司令张汇滔,当年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其才华横溢、功勋卓著,成了北洋军阀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决定不择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
1920年1月29日,张汇滔被北洋政府安徽督军倪嗣冲派遣刺客暗杀于上海。孙中山闻知,当即指示廖仲恺等在上海的中国国民党领导人,亲送张汇滔住进广慈医院觅良医救治,但张汇滔因伤重不治而于1月31日壮烈殉国,年仅38岁。孙中山万分悲痛,泣不可抑,于白绢上挥毫题写张汇滔挽额:“孟介同志千古 国魂不死 孙文敬挽”。这是孙中山对张汇滔革命的历史功绩给予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战友情怀与章太炎、田桐挽联
张汇滔与章太炎、田桐是同生共死的革命战友。张汇滔殉国后,章太炎、田桐十分悲痛,撰联祭之。联曰:
钝初之死可无伤,克强之死可无恨,英士之死可无惨,闻道斯得道,求仁斯得仁,肝胆有书生。凭孤郡,抗顽胡,大器推尊颜太守;
金陵共事见厥智,淮上共事见厥勇,汉皋共事见厥仁,惟我能识君,君亦能识我,男儿尚意气。观数奇,知骨梗,穷途痛哭李将军。
此联后被广为传诵,并被收入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典藏。
章太炎不愧为近代历史上的撰联之大家。此联以著名革命党人宋教仁(字钝初)、陈其美(字英士)、黄兴(字克强)作比,用颜太守、李将军(李广)为兴。暗寓出张汇滔所为革命做出的丰功伟业,以金陵、淮上、汉皋三处概括张汇滔所征战南北的经历,用智、勇、仁并列来赞颂张汇滔的人格,品行;用可无伤、可无恨、可无惨排比,表示对张汇滔英年早逝的痛惜与悲哀。遣词立意高远,行文对仗工整,堪称联中一绝。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淮上军纪念碑碑廊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纪念壮烈牺牲的淮上军将士,2007年,蚌埠市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完善小南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兴建淮上军纪念碑廊”的265号提案,建议将孙中山先生等国民党上层人士和民革中央领导人为张汇滔将军等淮上军烈士的题词以及海内外知名书法家的杰作,通过碑廊形式,展现给两岸同胞瞻仰、观赏。这必将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淮上军纪念碑廊选址在小南山盆景园,占地约五亩左右。蚌埠市政府财政拨款,加之占地与附属建筑,折款共约500万元。
淮上军纪念碑廊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碑廊像四合院,总体设计,南墙为书法长廊,北墙为张汇滔将军生平业迹的绘画长廊。第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底竣工。制作完成“淮上军精神万岁”大型浮雕一座和世纪伟人孙中山,国家领导人何鲁丽、周铁农、赵朴初,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林洋港、郁慕明、蒋孝严、叶万安,海外华人领袖韦玉华等题词以及全国著名书法家颂扬张汇滔和淮上军烈士的书法作品34幅率先入廊。蚌埠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辛亥革命人文景观建设,决心高质量、高标准兴建“淮上军纪念碑廊”,不断丰富提高,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3年3月,经中共安徽省委、蚌埠市委批准:以弘扬辛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张汇滔塑像、淮上军纪念碑与淮上军纪念碑廊被命名为安徽省、蚌埠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4月1日,蚌埠市政协主席顾世平、副主席刘沛学为之揭牌。
安庆张汇滔陵园
2016年3月13日,蚌埠作家一行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狮子山张汇滔陵园凭吊,心绪难平。张汇滔陵园,座落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安庆狮子山公园建筑群。陵园纪念牌坊、纪念碑、纪念馆、塑像、墓冢、纪念碑林等,均掩映于参天的山林之中。
沿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穿行于葱茏的林木间到达陵园入口广场。陵园入口处是纪念牌坊,牌坊之上是国防部长迟浩田的题词:“张汇滔陵园”。在方形广场中间设置景观石和花坛,在两侧山势环抱中,庄严肃穆。
从纪念牌坊到纪念碑广场长达100多米,通道两旁石雕“辛亥首义”、“淮上风云”、“喋血南山”等主题纪念作品,勾起人们对张汇滔将军战斗一生的回忆。
在花木丛中的纪念碑广场,视野开阔,花岗岩地面,中部矗立高达11米的烈士纪念碑(寓意张汇滔将军淮上首义时间是1911年)。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碑座四面为红色花岗岩;碑身为一组多曲面几何造型,从底部到顶部逐渐收拢,简洁、大气,给人一种崇高、有力的感受;碑身正面是孙中山先生为烈士的题字:“国魂不死”,高大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碑后侧为斜坡草坪绿化带,以英勇的淮上军为主题建置大型浮雕墙,成为广场的正面背景,以展现英雄烈士的不朽史迹。
纪念碑广场东侧是园林式建筑张汇滔纪念馆,供展示辛亥革命这段光辉历史资料;西侧是天池景观区,沿山势设置纪念碑林,刻有海内外名人墨迹和纪念碑文等。从纪念碑广场沿38级台阶(寓意张汇滔烈士38岁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引领瞻仰者进入陵园的至高点——张汇滔陵墓区。前区建置2米高汉白玉烈士半身塑像,塑像下面是60公分高的基座;后区烈士墓,背靠青山,墓冢呈半月形前倾状。其周围分布茂密挺拔的青松翠柏,这是狮子山公园的最高峰,从而让参观者的敬意和深情,充分融入山青水秀的大自然之中。